

在2019年舉行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在氣勢宏大的閱兵式彰顯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邁向強起來的雄心壯志。在活動中,北玻有限提供產品以優異性能和服務保障獲得了主辦方發了獎狀。在獎狀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北玻人默默堅守技術創新初心使命,“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勇于攻堅克難、追求卓越、贏得勝利”。從第一塊玻璃鋼到風電葉片,從“神舟”發射,到“奮斗”深潛,一大批重要科技成果相繼問世。依靠自主創新,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了公司高質量發展。
北京玻璃鋼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簡稱北玻有限),創建于1958年,研制出我國第一塊玻璃鋼板,是中國玻璃鋼/復合材料工業的發祥地。62年來,北玻院堅持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黨中央指示精神,落實上級工作部署,在我國國民經濟與國防建設諸多領域創造了多項“共和國第一”,先后參與了國家“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天宮” “奧運”“深海載人潛水器”等重大工程建設,為玻璃鋼/復合材料在國民經濟中的應用貢獻了輝煌成果,在黨中央的決策指引下改革發展不斷獲得新突破,取得新成績……
艱苦創業,從無到有(1958-1960)
1955年10月,時任重工業部副部長的賴際發同志在赴蘇聯考察時了解到,用鋼鐵作外殼的坦克承受不住原子彈的沖擊,而國外新研制的用玻璃纖維增強塑料(即玻璃鋼)制造的坦克在試驗中安然無損。面對美國的核訛詐,軍工出身的賴際發深感應該挖掘
我國最早從事玻璃鋼研究的小組成員
研制玻璃鋼等非金屬新材料。因此,在回國時,他特意從蘇聯帶回來一小塊輕質高強度耐高溫的“增強塑料”樣品,并前后奔走,全力推動我國玻璃鋼等非金屬新材料的研制。
1958年在賴際發部長親自關懷下,建材部玻璃陶瓷研究院從屋面材料室抽調文和陽、涂序梅、何宇聲、饒芳甫、方尚華、萬進書、詹惠珍等7名同志組成了我國第一個玻璃鋼研究小組開始玻璃鋼研究工作。同年3月,小組擴大為30多人的玻璃鋼研究室。
當時組建的7人研究小組工作條件十分艱苦,在無設備、無技術、無資料的情況下,工作不知道從何下手,就憑從蘇聯帶回的樣品,摸索著、探索著搞。唯一知道的是樣品的原材料主要是用玻璃纖維做的,但如何把玻璃纖維壓制成板,誰也不清楚,當時還沒有玻璃布,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由于沒有掌握熱壓工藝技術,壓出來的板材形成不了堅硬的玻璃鋼,被當時人們喻為“一腳踹”,顯然是不成功的。經過多方面的努力和調查研究,找到了北京絕緣材料廠,借用大臺面壓機,把事先浸好酚醛樹脂的玻璃纖維氈片進行操作成型。經過日夜奮戰,在小組成立4個月后,終于壓制成功了1200×500×5mm規格的我國第一塊玻璃鋼板,實現了中國玻璃鋼/復合材料“零”的突破,填補了無機非金屬國防尖端材料空白。見到研制成功的第一塊玻璃鋼,賴際發部長興奮的說:“國外把這種產品叫‘增強塑料’,我看它強度相當于鋼材,又含有玻璃組分,也具有玻璃那樣的色澤,就叫‘玻璃鋼’吧”。從此,這“玻璃鋼”一詞沿用至今。
1958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聽取我國第一個玻璃鋼研究小組的工作匯報
1958年至1960年,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在黨中央“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針指引下,研究人員土法上馬,自己動手,建成試驗車間和實驗室,自制無紡布拉絲機、酚醛樹脂反應釜、200噸大面積熱壓機、卷管機、纏繞機、水壓試驗等相關設備;初步摸索出手糊、層壓、纏繞、制管、酚醛樹脂合成等工藝技術;開展了連續高壓玻璃鋼管、蜂窩結構、纏繞成型高壓容器等研究工作,初步建立了從原材料、成型工藝、產品試制到性能測試的研發體系,為中國玻璃鋼/復合材料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不懼艱難,乘風破浪(1960-1986)
1960年后我國要自力更生搞原子彈、氫彈、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北玻院響應黨中央號召,為國防工業現代化配套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1961年國防科委、國家科委同時向玻璃鋼研究室和哈爾濱建工學院玻璃鋼室下達了耐燒蝕大面積防熱部件的研制任務。時間緊,任務急,經過400多次試驗,突破了原材料、設備、工藝技術等重重難關,終于在1963年底研制成功質量符合要求的產品,取得了攻關的全面勝利,滿足了國防建設的需要,成功地將玻璃鋼大面積燒蝕材料應用到火箭殼體上。
1965年11月5日,從管莊遷出玻璃鋼室第六組全體同志合影,整裝前往建材二五一廠
70年代中期,根據毛主席要安定團結、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的指示,北玻院將玻璃鋼產品逐步向民用產品過渡,經過幾年的準備,到1985年,玻璃鋼浴缸、整體衛生間、SMC火車窗框及椅子、SMC和BMC空氣斷路器等電子產品、玻璃鋼復合板等民用產品相繼研制成功,逐漸形成了試制生產能力。其它如絕緣子、森林滅火瓶等也通過技術鑒定。
全面發展,多點開花 (1986—1998 )
1986年10月,北京玻璃鋼研究所升格為國家建材局玻璃鋼研究設計院,并繼續保留北京二五一廠名稱。建院以后,在科研、試制及生產等各個方面均有了較大的發展,建立了完整的原材料、制造技術、產品、測試研發體系。
國家建材局玻璃鋼研究設計院大門
中國玻璃鋼/復合材料行業第一個標委會——“全國纖維增強塑料標準化委員會”、第一個檢測中心——“國家玻璃鋼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第一份期刊——《玻璃鋼復合材料》均掛靠在北玻院;1992年,為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市場需要,針對行業或領域發展中的關鍵性、基礎性、共性技術問題,持續不斷的將科研成果進行系統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開發,為企業提供成熟配套的工藝技術,并不斷推出具有高收益的新產品,經國家科委批準,以北玻院為依托單位籌備建立“國家纖維增強模塑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995年12月通過驗收并授牌;在熱防護材料研制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新型航天飛行器用防熱材料、噴管等功能材料相繼應用。每年都有新的玻璃鋼產品研制成功, 如冷卻塔、化工貯罐、水箱、管道、拉擠型材、體育器材及文娛用品等都相繼投產;陸續引進國外復合材料工藝技術及裝備,噴射成型、RTM成型的首臺設備都由北玻院首先應用然后推廣至全國。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1998~2015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啟動應用開發型科研院所轉制工作。科研院所企業化轉制,是新形勢下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發展高科技與實現產業化的重要舉措,有力地促進了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促進大多數科研機構進入市場,轉化成為科技型企業或進入企業,是從體制和機制上解決了科技與經濟結合問題的根本途徑,是深化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重大突破,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舉措。
北玻院作為第一批轉制企業,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科技創新能力得到提升,經濟發展與科技進一步融合,航空航天復合材料、船艦復合材料、工程復合材料等全面高速發展。先后參與載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等國家重大專項工程,在更加廣闊的舞臺上貢獻力量。
2000年7月,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參觀北京玻璃鋼研究設計院先進復合材料科技成果
在這一階段,科技成果轉化結出累累碩果,北玻院研制生產的用于飛船燒蝕環境嚴酷部位的中密度預混料及航天專用特種樹脂廣泛應用于長征運載火箭、神舟、天宮等系列航天工程中;2000年起,開始多種規格飛機用氣瓶國產化研制,解決了預應力設計與施加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承擔國家863《航天用先進復合材料高壓容器》等多項科研課題,截至2015年,在研和批產復合材料高壓氣瓶共計40余種類型,配套多種機型。在海洋艦船領域,先后開發了透波、隱身、耐壓等復合材料,為國產艦艇及水下設備提供了復合材料解決方案與產品。
返回艙燒蝕材料
2003年股份制改革后,北玻院先后培育出幾個獨立的復合材料產業公司:國內首家研發與量產SMC汽車件的產業公司以及一家現代化的汽車復合材料產業公司,產能世界排名前三的CNG氣瓶產業公司,規模化與專業化水平亞洲第一、市場占有率連續九年全國第一的風電葉片產業公司。2020年北玻院孵化的產業公司年產值合計最高超百億元,為我國玻璃鋼/復合材料產業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不負韶華 只爭朝夕2015~2020
“十三五”期間,北玻院沿著創新孵化的定位,圍繞“一個中心,兩個基地”的戰略布局——打造1個創新中心平臺、1個先進復合材料配套產業基地和1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重點提升能力建設,堅持推進創新孵化,產業規模不斷攀升,圓滿完成“十三五”既定規劃戰略目標,為公司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市場引領產業邁上新臺階。先進復合材料存量業務市場占有率持續保持,多個核心產品占據獨家配套地位;發動機殼體從無到有,實現工程化生產;新型低密度防熱材料實現自主配套,成功應用于多個重點型號。 工程復合材料產業市場收入規模是“十二五”末的2.5倍。葉片模具連續三年市場占有率國內第一;2020年,復合材料疏散平臺市場占有率首次躍居國內第一。
產業基地建成達效。先后開展11個投資項目的建設,投資總額達“十二五”期間的2.8倍。先進復合材料產業基地,抓住國防配套戰略機遇,建設多個重點項目,使公司新研型號的產業化能力得到提升,滿足配套需要。培育民用航空復合材料產業,民機高性能復合材料地板中試線項目獲工信部“工業強基工程”,現已進入調試階段。滕州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實現了“一園兩區”的規劃,在滿足自身產業發展需要的同時,幫助地方政府解決“處僵治困”難題。在建年產2萬噸航天特種聚合物生產線項目已基本完工。
研發孵化成果孕育新動能。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圍繞先進復合材料、工程復合材料、樹脂材料關鍵技術方向開展研究,隨之帶動熱防護系列、發動機系列、大型模具、軌道交通復合材料等產業崛起發力。低密度燒蝕防熱與陶瓷基透波材料在新型號裝備上獲得應用,得到國慶70周年閱兵組織方的表彰;以配套“海翼7000”為代表的深水耐高壓殼體經過深潛7300米海試試驗;研制的推進器導管應用于“奮斗者”號載人深潛器,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萬米水深的新記錄;模具制造獲得工信部“單項冠軍”榮譽;商用航空客貨艙地板采用國產化原料成功研制,攻克了“卡脖子”關鍵技術;水下設備復合材料保護罩樣機通過中海油驗收,成功打破國際壟斷,實現國產化替代。
大型復合材料模具
改革持續深化注入新活力。以電力復材項目的科技成果為載體,設立北玻電力復合材料有限公司,實現了技術成果市場價值化、員工持股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創新。
堅持黨建引領發展。“十三五”期間,公司黨委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落實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精神。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黨的建設與公司治理結構融合都不斷提升,在重大投資決策事項、選用干部等方面起到了把控方向、統籌全局的作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細化“三轉”各項部署扎實推進,持續強化“兩個責任”,落實“一崗雙責”,為公司發展營造出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
干成一番新事業,干出一片新天地
2020年 4月27日,北玻院成功入選“科改示范企業”,以此為契機,北玻院積極開拓改革創新發展思路,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激發內生活力動力,突破企業發展瓶頸。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理解改革要實,謀劃改革要實,落實改革也要實,既當改革的促進派,又當改革的實干家” 的指示精神,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將改革進行到底。
展望“十四五”發展藍圖,北玻院將聚焦“科技創新與孵化”,沿著“1234”總體戰略布局——全力打造“1 個中心”“2 個基地”;堅持“3個主業方向”;夯實“4 個落地舉措”,在國防領域、風電領域、軌道交通領域、海洋油氣領域、民用航空領域及樹脂原材料等多個領域中實現成果產業化,將公司打造成為健康、高效、多平臺創收、行業影響力居首的科技型企業。
2021年,肩負著助力民族復興與推動行業進步的使命,北玻院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再次踏上征程,為我國國防建設、國民經濟發展、中國玻璃鋼/復合材料工業的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以優異成績向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獻禮!